“剃头酒宴”撒盐,撕破了谁的脸面?

1月30日,在贵州威宁小海镇,一场传统的“剃头酒”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村民们遵循传统习俗为孩子举办这一仪式性的宴请时,遇到了前来劝阻的工作人员。然而,沟通上的不畅导致了这一行人采取了往食物中撒盐这一极端做法进行干预,此行为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剃头酒”式宴请频现,为哪般?

贵州毕节威宁县某村张女士发布视频称,自她放假回家,一个多月足足吃了不下20台酒席,其中也提到了所谓的“剃头酒”。

据她介绍,“在村里,搬新家,娃娃剃头,孩子升学等各种酒我都吃过。剃头发那种叫长毛酒,一般是指娃娃三岁、六岁、九岁剃头发,家里给办个酒席。”可以看出,“剃头酒”是当地一个习俗,从庆祝孩子成长的仪式演变成现在的酒席形式。

本来为孩子长大而高兴,请亲朋好友吃饭聚聚没什么,但作为社会人,去吃饭就不能空手,总得带点礼物,还涉及到随礼,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一些地方,“剃头酒”“生日席”“升学宴”等名目繁多的酒席层出不穷,今天你家办、明天我家办、后天他家办,吃不完的酒席的背后,是给群众增加的沉重负担,必须不遗余力地整治。

正因于此,贵州威宁于1月26日发布《威宁人,发现滥办酒席请举报!》一文,发起“移风易俗”的倡议。不止威宁,贵州毕节也曾发文坚决抵制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当地有很多人投诉受不了天天被各种名目的“酒席”强逼着给份子钱。

这次由副镇长带队给“剃头酒宴”撒盐的举动,正是响应倡议,整治滥办酒席风气的必然要求。而该事件被全网关注后,当地政府迅即发布通报称,已批评相关人员的不当行为,要求其作出深刻检讨,并向村民致歉,目前他们已经获得了涉事村民的谅解。

反对浪费反而更浪费,谁之过?

本质上,“剃头酒”撒盐事件,工作人员的出发点是制止铺张浪费,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不过采用撒盐方式客观上又浪费了大量食材,这才引发网友两极化的争议。

在评论区里,不难发现深受其扰的大有人在,纷纷吐槽:“除了红白喜事,其他办酒收礼都是耍流氓……去送人情的,只是碍于情面,没办法而已,心里真的是说不出的感觉。”

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则是同情基层工作人员,倡议缺乏约束力,基层工作很难开展。有网友表示:“很多人说工作人员的行为简单粗暴,但根据我在农村跑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劝说是没有任何用的,真的。”

整治农村大操大办,在各个地区已经被纳入工作重点,这既符合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风尚的形势所需。要改变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不能过于强硬,而是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达成共识。否则,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令效果适得其反。

“往食物中撒盐”“当场踢翻锅灶笼屉”等做法简单粗暴,而且毫无依据,更有损干部形象、破坏干群关系。劝阻农村酒席随意化,亟需合理管用的方式,把“倡议”变成“规定”,根据管理上的硬性条款,让基层干部从“引导”转为“执行”,推动农村酒席方面的移风易俗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0 条评论

发表我的观点

取消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